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易地扶贫搬迁,邵阳市缘何能够“拿高分”?

2023-08-24 11:51:21 来源:红网

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郭雪营

易地扶贫搬迁,是破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困局的根本途径。“十三五”时期,邵阳市建成集中安置点241个、安置住房23698套,集中安置13555户、50771人,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易地扶贫搬迁的“邵阳考卷”。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才是关键。近年来,邵阳市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就业、社区治理等重点问题,让搬迁群众实现从“安居”“乐业”到“幸福”的美好转变。全市社区融入工作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并推介,市发改委获“全国易地搬迁担当有为先进集体”。

敲黑板、划重点!邵阳市之所以能够在易地扶贫搬迁“大考”中“拿高分”,有三个“锦囊”:

答到“阅卷人”心坎上,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搬迁群众是易地扶贫搬迁“大考”的“阅卷人”,最有发言权。近年来,邵阳市聚焦易地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后续帮扶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搬迁群众的融入感、归属感。“阅卷人”的融入感、归属感越来越高,获得感、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强,自然也就会阅出“高分”。

融入感、归属感从哪儿来?来自完善的基础设施、精细的管理方式、优质的社区服务。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幼儿园、中小学、医疗卫生室、图书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广场,让搬迁群众幸福生活成色越来越足;成立社区居委会、专门业主管委会,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建设社区警务室、党(团)建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为搬迁群众融入社区创造良好环境;打造社区服务中心,提升社区干部“全岗通”服务能力,针对特殊人群开展精准服务,不断实现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让搬迁群众“有就业”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邵阳市把产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把就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数据最有说服力。依托帮扶车间带动就业,建成搬迁点就业帮扶车间162家,引入企业156家,104个100人以上安置点实现就业帮扶车间全覆盖,带动搬迁群众就业6051人;依托投资项目促进就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总投资2.5亿余元,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4816人;依托园区(景区)拓展就业,1个国家级园区和10个省级园区吸纳搬迁群众就业4692人,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直接安置就业4000余人,带动搬迁群众间接就业、创业4801人;依托公益岗位保障就业,设置就业信息员、护林员、保洁员、护河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5316名搬迁群众就业……一项项数据背后,是搬迁群众的一个个笑脸,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带来充足底气。邵阳市大力实施“四个依托”就业工程,跑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快车道”,让搬迁群众迈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激活自立自强的“动力源”,让搬迁群众“能致富”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邵阳市通过党建引领、夯实机制、示范带动等方式,积极引导搬迁群众转变“等靠要”观念,激活了自立自强的“动力源”,实现了“要我就业”到“我要就业”“我能就业”的转变,增强了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上下同欲者胜。从探索“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模式,驱动发展引擎;到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增强工作实效;再到弘扬崇尚劳动、鄙视懒惰、劳动创造幸福的社会风尚,补足精神之钙……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邵阳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争当脱贫致富领头羊、乡村振兴排头兵,8.9万多搬迁群众意气风发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实践证明,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力量,就一定能在脱贫致富新征程上迈出铿锵步伐。

易地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邵阳市的“三个锦囊”,让搬迁群众搬出来、稳得住、富起来,也为高质量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提供了有益借鉴。新的征程上,坚持以搬迁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大力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就一定能让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