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青海海东:“拉面巡回法庭”司法服务暖民心

2023-08-10 16:11:03 来源:海东日报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摄影报道


(资料图)

2022年7月15日,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群科法庭正式挂牌成立全国首家“拉面巡回法庭”。

一间由不到10人组成的法庭,却服务着11万化隆拉面人。“拉面巡回法庭”始终坚持“能动司法”,将巡回法庭开到村委、院落,开到田间地头、老百姓家门口,实现法官多跑腿、群众少跑腿,既为当事人提供便利,又为旁听群众送上法治“大餐”,全力以赴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为什么叫“拉面巡回法庭”?设立的意义是什么?法庭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对此,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实地探访了“拉面巡回法庭”,感受司法便民的温暖。

为拉面人提供优质司法服务

8月的群科新区,艳阳高照,记者来到化隆县群科法庭,不大的院子里,有一座三层小楼,红旗招展,国徽高悬,门口的“拉面巡回法庭”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为什么叫作“拉面巡回法庭”?记者带着疑问跟随法庭庭长马小梅一边参观一边了解起来。

化隆县居住着汉、回、藏、撒拉等多个民族,是全国有名的拉面之乡,但是在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深度贫困县,这里的老百姓一直以来都靠农耕为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庄稼收成不好,生活十分窘迫。

20世纪80年代末,不甘贫穷与落后的第一代化隆拉面人背起行囊,靠一张炉子、几张桌子,做起拉面生意。从此,化隆拉面人亲帮亲、邻帮邻,走出山门。随后,化隆县10多万人陆续走出大山,成为新时代的寻梦人。

截至目前,化隆籍拉面人开的拉面店已达1.8万家,从业人员达11万人,遍及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及海外11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化隆拉面实现经营性收入135亿元。化隆拉面产业已经成为群众的致富面、振兴面。

“随着拉面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也会面临很多矛盾,这时候就需要法律来解决这些矛盾。”马小梅说,伴随着拉面产业的兴起,与拉面人相关的一系列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经济纠纷等现象纷至沓来。

据化隆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星全鸿介绍,化隆县涉拉面人及拉面经济的民商事案件近年来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仅有二三十件,目前已经达到了200多件,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制约了拉面产业的发展,也势必会影响拉面从业人员的创业积极性。

法治是营商环境最好的保障。2022年7月15号,化隆县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挂牌成立。“拉面巡回法庭”下设5个审判团队,由10名法官、7名法官助理、6名书记员和10名专职调解员构成,并委派10个基层调解组织和49名人民调解员。

“因为拉面人大多处于外地,而矛盾却大部分存在于拉面人之间,过去全县所有法庭都会接收拉面人的案件,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因素,处理起来会有一定的限制,将全县所有涉拉面人的案件统一集中处理,能够为拉面人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星全鸿表示,“拉面巡回法庭”的成立是化隆县人民法院创新办案理念、探索推进诉源治理新模式,切实维护拉面人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大举措。

调解员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既然你们双方对这个金额都没有异议,那就按照我们约定的时间如期给付,稍等一会我会把调解书发到群里,大家再确认一下,有问题的随时沟通。”调解员马乙拉四正拿着手机耐心地进行调解。

马乙拉四出生于化隆县阿什努乡若兰村,在他的记忆中,小小的村庄被高高的卡力岗山与外界隔断。18岁那年,他跟随同乡人一起离开大山,在上海市的一家拉面店当起了学徒。

“到了外面,我才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也是从那时起,我一边做学徒,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后来,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拉面店,在此过程中,身边有些老乡发生了矛盾,我会主动去帮他们化解矛盾。”马乙拉四说,2022年,他将自己的拉面店承包给了外甥后返回了家乡,回到家乡的他被化隆县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聘为特邀调解员。

“成为调解员后,我们与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联系,成立了‘拉面巡回法庭’微信群,在群里解答拉面人遇到的各种问题。”马乙拉四告诉记者,除诉讼案件外,“拉面巡回法庭”的工作人员还会通过网络、在庭外解答拉面人问题。

“情感在调解中融合,矛盾在调解中解决,和谐在调解中构筑。”这是马乙拉四作为一名“拉面巡回法庭”调解员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截至目前,马乙拉四调解的案件达200件,拉面人们都亲切地称之为“贴心人”。

据马乙拉四回忆,有一次他接到了一个案子,当事人马某某的女儿在省外一家拉面店从事后厨面点工作,在工作期间,一次意外造成右手多处骨折,经司法鉴定构成十级伤残,但是赔偿金额双方却一直无法达成协议。马某某起诉至法庭寻求帮助,最终在“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调解员”的调解下,达成了由拉面店赔偿马某某女儿各项费用共计8.05万元的协议,此纠纷以调解方式结案。

“拉面巡回法庭”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纠纷前沿阵地作用,通过建立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位一体”的民事纠纷网格调解体系,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进一步推进了诉源治理,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将“家门口”的司法服务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司法的人文关怀,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的信任度。目前,“拉面巡回法庭”的调解率达85%。

“夜间法庭”创新办案新模式

“我们接收的许多案件当事人都不在本地,而案件的处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要求他们回到化隆开庭,那势必会增加当事人的负担。”据马小梅介绍,自成立以来,“拉面巡回法庭”积极探索多样化审判模式,采取就地巡回、微信调解等方式,将法庭搬到拉面人跟前去,帮助拉面行业规范经营行为、及时化解经营风险。

“你们为了不影响我们做生意,这么晚来调解,是真正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的,太感谢你们了。”拉面经营者马某在微信调解群中说。

今年5月24日晚上10点30分,天已经是一片漆黑,而群科法庭办公室内却依旧灯火通明,一起拉面人之间的买卖合同纠纷调解工作才刚刚开始。

原告马某某和被告韩某某系合作关系,原告向被告经营的拉面馆提供牛肉、水饺等配送服务,被告共欠付原告货款15569元。原告经多次催讨无果后向化隆县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提起诉讼。

受理案件后,主审法官经过审查认为本案事实较为清楚、争议不大,且双方为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解基础,便多次通过电话联系原、被告,耐心释法析理,经过沟通后,双方当事人均表示接受调解。

但由于原、被告分别在外地经营拉面馆,无法到法庭现场调解,且白天工作较忙,没有固定时间进行调解。在了解到当事人的实际困难后,主审法官决定利用下班时间,进行“夜间法庭+线上调解”的方式。在经过前期沟通,主审法官组织双方于晚上10点30分在微信上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经过法官从情理法多种角度进行释法明理,双方达成了一致协议,该起纠纷顺利化解。

这一案件的顺利调解是“拉面巡回法庭”多元化办理涉拉面人案件的一个缩影。

群众有所需,法院有所为。在案件办理的过程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及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优势,通过“指尖立案,云端审判”快捷息诉止争已成为人民法院多元化解纠纷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拉面巡回法庭”开到家门口

哪里有需要,法庭就设在哪里。只要人民群众有要求,“拉面巡回法庭”就有回应。

“您好!我们是‘拉面巡回法庭’工作人员,今天是来为您提供上门立案服务的。”这是打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开通诉讼服务绿色通道,“拉面巡回法庭”工作人员来到韩某某家中,为当事人提供上门立案服务。

记者了解到,由于韩某某身体多重残疾,行动不便,无法到庭立案。其父母到“拉面巡回法庭”诉讼服务中心,要求办理女儿的离婚诉讼业务,法庭工作人员为其父母提供了详细周到的立案服务,由于未带齐相应材料,当日无法办理立案。

当工作人员了解到,韩某某是残疾人且交通不便,无法到法庭立案时,当即决定“抬起衙门就群众”,为韩某某提供上门立案服务。次日上午,法庭工作人员来到韩某牙家中,与韩某某及其父母交谈,详细了解案件情况,询问韩某某的婚姻状况及矛盾诉求,耐心指导其填写立案审查表、地址确认书等诉讼材料,协助韩某牙在微信平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中填写立案信息,为其办理立案手续,上传至立案审核系统实时审核,当日上午立案,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为韩某某办理免交诉讼费申请。

作为全省率先成立的一个品牌法庭,“拉面巡回法庭”大力推广“家门口的法庭”“就地审理”“上门调解”“上门立案”等巡回审判模式,面对有困难无法前来法庭参加审判活动的当事人,法庭主动“抬起衙门就群众”,使特殊群众足不出户解决矛盾纠纷。

“拉面巡回法庭”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网上开庭、网上调解等远程便民形式开展线上巡回审判,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司法服务,将司法人文关怀融入诉讼全过程。对涉及拉面人的案件快立、快审、快执,高效、快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降低诉讼成本,缓减免诉讼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多元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记者手记:

群众有所需,法院有所为。“拉面巡回法庭”地处拉面之乡,切实履行为拉面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成了“拉面巡回法庭”的重要职责。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在行使审判权时,并不是简简单单为审判而审判,而是以审判工作为切入点,让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拉面产业是海东市的一张“金名片”。化隆县拉面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司法的助力,而化隆县人民法院也正在积极与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协商,在拉面人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拉面巡回审判点,实现打通司法便民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将“家门口”的司法服务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司法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信任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