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美峰
中国家训源远流长,蕴藏珍宝。历史上有名的家风家训很多,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训之作,为历代所推崇,开家训著述之先河。此后,自宋至元明清,家训著作大量出现,传世作品也很多,影响较大的有宋司马光《温公家范》、袁采《袁氏世范》,清朱柏庐《朱子家训》、张英《聪训斋语》等。论古代家训知名度,以《颜氏家训》为最,而《袁氏世范》因“厚人伦而美习俗”,被《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评价为“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
袁采,字君载,南宋官员。据《衢州市志》记载,袁采为“三衢人”,袁采在《袁氏世范》后序中落款也是“三衢梧坡袁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温州先贤图谱》则表述为“信安人”。从历史表述习惯来看,三衢、信安即指浙江衢州。
(资料图片)
袁采担任县官期间,致力于清明吏治,勤勉施政。杨万里奉命调查官员政绩时,特别提到时任徽州婺源县知县袁采,称赞他“三衢儒先,州里称贤,励操坚正,砥行清苦,三作壮县,皆腾最声”。袁采能文善画,著作颇丰,但对世人影响最大的是淳熙五年(1178)任乐清县令时撰写的《袁氏世范》。
袁采非常重视治家教子之事,于是撰写《俗训》一书,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该书,通过深入浅出、极具趣味的行文形式,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用来践行伦理教育,美化风俗习惯。书成之后,承议郎、新权通判隆兴军府事刘镇对此书评价极高,他认为《俗训》一书“其言则精确而详尽,其意则敦厚而委曲,习而行之,诚可以为孝悌、为忠恕、为善良,而有士君子之行矣”“岂唯可以行诸乐清,达诸四海可也;岂唯可以行之一时,垂诸后世可也”,强烈建议将书名改为《世范》,又称《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共分《睦亲》《处己》《治家》三卷,共2.3万余字,凡传统社会家庭伦理、身心修养、为人处世、治家方法等皆有阐述,家居和睦以“均爱”为其本、立身处世以平易为本分、大小家事以严谨为准则,事无巨细、纤悉不遗,切于实际、近于人情,营造出一种和睦安宁的家教氛围。今日读之,仍颇多教益。
开卷有益,无论昏明。袁采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大抵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言行之精微……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学。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对于读书入仕他持更加开明的态度,指出即便有的人资质迟钝未能科举及第,但是也不能就此使其废学,读的书中有许多看似无用实有大用的书籍存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读多了,人自然而然有了修养,无暇也不屑去干鸡鸣狗盗之事,从而不会惹是生非。
他主张对小孩进行积极正向的教育和引导,提出“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婴幼儿心地纯洁,可塑性大,及早教育可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过多的溺爱,会导致孩子养成恶习。
互相帮助,友爱邻里。袁采十分重视融洽的邻里关系,提出“居宅不可无邻家,虑有火烛,无人救应......至于邻里乡党,虽比宗族为疏,然其有无相资、缓急相倚、患难相救、疾病相扶,情义所关,亦为甚重。”俗话说:“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可以在急需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自己,所以要“和睦邻居以防不虞”。搞好邻里关系,不仅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而且邻里和睦,会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继而才会有精神家园之感。
袁采为了降低阅读门槛,用通俗之言使得阅读者易知易从,表达的“俗”化,使民众更容易接受和实践。《世范》内容注重言浅意近,文俗质美,别于近世宿儒之“语录”,不为“传示学者”,而为美化风俗,易于传诵。南宋姚勉《雪坡集·谭氏孺人墓志铭》记载,谭孺人“尤喜阅书史,诵《袁氏世范》”,可见在宋时已流传甚广,为妇孺所习。《世范》一书不为藏之山林,但求百姓易知,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备受后人重视,并录入《四库全书》。
袁采给传统家训赋予了新的特征,不仅只针对家内一门之人和家内一族之事,还面向更广阔的对象,可以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推行,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他希望世人读了此书后能有所收获,减少纷争、诉讼及犯罪行为,使世风“淳厚”。不仅如此,《袁氏世范》还在几百年后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清代,此书便开始在日本、越南流行。直到当今,仍有不少的西方汉学家在乐此不疲地研究。美国的汉学家伊霈霞、墨子刻、约瑟夫·麦克德莫特和包弼德,都研究过《袁氏世范》。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7日 1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