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周末赋闲在家刷手机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位母亲发的帖子,
(资料图片)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位妈妈为了给年仅6岁的女儿补充营养,为女儿订购了一盒价格稍显昂贵的鲜牛奶。
这天早上女儿突然和妈妈提出说想要自己撕掉牛奶上的盖子,
但此时这位母亲已经把盖子撕掉一半了,就没能满足女儿的请求。
但之后在吃早饭的时候,女儿把鲜奶的一半都洒了出来,弄的桌上、地上都是,
母亲看到这一幕,心头火起,拿起剩下的半瓶牛奶一饮而尽,
并对女儿说:“我也喜欢喝鲜牛奶,姥姥也喜欢喝,但是全家只给你喝了,你还不知道感恩,那你就不要喝了。
咱家没有钱,好东西不是只给你自己的,妈妈工作只能供你和弟弟吃和穿,你要是不懂得妈妈的辛苦,那以后就去过清苦的日子吧。
剩下的话你好好想想,我一句废话都不想再和你多说。”
看到这位母亲帖子上所写的内容,尤其是她对女儿所说的那些话,
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自己的狠厉和教育方式的洋洋自得,我的内心感到一阵酸楚。
想起来,应该也有不少朋友在童年时期曾经经历过家长父母的这种“自我牺牲式”教育。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我每天在外面累死累活,回来你还不懂事,你对得起我吗”
“如果不是年轻的时候为了照顾你,我现在过得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等等。
诸如此类的话语,彷佛是要一遍一遍重申父母现在人生当中所经历的一切辛劳与不愉快,
根源都在我们的身上。
说起来,这也并不奇怪,毕竟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内核就在于“牺牲”。
似乎在我们乃至上一代父母的心目当中,“牺牲”就代表着高尚和无私,
哪怕是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名号做些无谓的牺牲自我感动也在所不惜。
根据2022年一份网络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有超过82%的家长已经做好了为了孩子能够成功进而牺牲自己的准备。
并且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为了孩子放弃了一切个人时间,尤其是母亲。
根据心理学家弗洛姆针对亲子关系做出的诠释。
他指出,好的家庭关系应该是能够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
我作为一个小男孩/小女孩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但是在中国式家庭教育当中,父母对子女的爱似乎就等同于牺牲,
只有牺牲才能够表彰我们为人父母的伟大。
但这种“自我牺牲式”的付出无异于父母在用“放弃自我”作为筹码,
来要挟孩子乖乖处于家长的控制和压力之下,在愧疚和自责当中接受来自家庭的“情感绑架”。
“自我牺牲式”的父母之爱,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异常沉重的,
在我身为咨询师的从业生涯当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
平日里说话做事都十分有礼貌,甚至有些过于谨小慎微了。
她已经快30岁了,被邀请到男友家中吃饭商量结婚的事,
由于太过紧张不小心摔碎了一个茶杯,害怕的不行,站在饭桌前不知所措。
男友听到声音也匆忙赶过来问她有没有伤到手,见她神色不对又赶忙补充说没关系,
一个杯子而已,碎了就碎了。
在她向我描述这一切的时候,她说:“我突然就想到了小时候只要在家稍微弄坏了什么东西,就会被严厉地训斥上几个小时。
你知道赚钱有多不容易吗,摔坏了你就别用了,用手抓着吃吧’、‘我每天起早贪黑是为了谁,为什么你还是不知道感恩,只会给我添乱’。
这些话成为了她近30年人生中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
直到那一天,她才知道原来不小心打碎东西,是可以被原谅的,是可以有人先来关心安慰自己的。
回到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母亲,这作为“特殊对待”鲜牛奶待遇看似是为了女儿好,
却无形之中让孩子的心里感到自卑、愧疚、不配得。
我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辛苦,但不能因为自己的付出就要求孩子一味地感恩听话回报,
教孩子如何沟通、如何管理情绪、如何表达自己,而不是大声呵斥她说:“你要是不懂得妈妈的辛苦,那以后就去过清苦的日子。”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关键词: